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集合18篇

事迹材料 2021-07-08

扶贫的关键是11月27日至28, 20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中央扶贫开发大会上,习近平书记、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重要讲话。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的文章18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我叫_,男,1978年出生,_县_镇人,现任_县老霍家手工挂面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合作社以“企业开拓市场,市场带动基地,基地连接贫困户”为发展战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不仅提高了合作社自身加工能力,还为农户加工,包装、技术培训提供方便,并解决了周围村200余人剩余劳动力就业。我所创建的老霍家手工挂面合作社解决了当地50多名农民的就业问题。

  精准脱贫,产业先行。_手工挂面制作是我们_县的一项传统特色手工艺,始于汉唐时期,迄今已有千年的历史,特别是2014年在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节目播出后,瞬间在全国引起轰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成了供不应求的热销产品,也成为了产业脱贫战线上的主力。2007年,我满怀着创业激情回到了家乡_县_镇,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摆在我面前的问题数不胜数:厂房选址没有着落、头期资金还没有落实、技术员工没有到位……在众多的困难面前,我没有胆怯,自小养成的不屈的性格让我坚持了下去,为了节约资金,自己当起了工厂建设的包工头;为了拥有成熟的技术,我独自游走20多个村庄不断地向老辈人研究学习并聘请当地技术能人亲临上阵指导,摆在眼前的困难一个一个被他攻破,事业也逐渐上了轨道。

  经过十年的发展,我领导的手工挂面成为_省最大的生产基地,2015年,时任榆林市长陆治原来社调研,希望我们建立更大的销售市场来带领农户走出去,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经过多次调研思考并借助大数据分析,我带领我的团队开始“北上广深”跑市场,最终确定了我们的销售策略“城市包围农村”,这一战略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相继和北京、_、深圳等地客商达成销售共识,稳定解决了大量手工挂面的出路。

  十年来,我们带领农户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按照市场价值导向手工挂面的产品类别,我社目前每年收购手工挂面200余吨,农户增收200多万。此外,通过管理、销售、加工吸纳就业50多人,通过技术培训提高手工挂面加工水平,为_镇手工挂面加工户稳定、持久地增加收益。

  在此进程中,我始终要求团队每个人从心底尊重加工户,尊重贫困户,践行“让贫困的加工户有尊严的,通过不太困难的劳动,创造可以累积的财富,走向富裕”这一宗旨。

  精准识别精准对接

  脱贫攻坚阶段,所面对的多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而精准扶贫最难就难在:最困难的贫困户往往没有较强的劳力和技能,甚至没有完整的劳动时间,而手工挂面的加工恰恰可以解决这些难题。它可多可少,可上可下,可以把不强的劳动随时凝聚于产品变成财富。

  两年前,我们合作社承担了_镇94户贫困户的脱贫任务。为此,我成立了6人组成的“精准扶贫工作组”,多次进村入户摸底调查,建立贫困人员档案,多次村干部和工作组一起召开研讨会,我们一次次下乡,反复与贫困户深度沟通,进行精准识别,以确立有效的帮扶方式。通过微信群对贫困户进行岗位有效补充,对残疾贫困户进行专用岗位培训到基地包装车间上班,对年龄偏大的贫困户进行后勤就业,对离不开家的贫困户进行入股保底800元的分红,对又无手艺又无多大劳动力的贫困户让他们进行代种代养的方式帮扶,最大限度的促进了精准帮扶对象增收。通过一系列工作,我们的团队探索出了一条有_镇特色的、有效的精准扶贫之路,成绩显著,受到了省、市各大媒体的关注,也获得了_镇和各级部门的认可。

  四方共赢创造可持续脱贫模式

  随着精准扶贫方略、道路、态度和责任的不断深入人心,这场攻坚战正在_开花结果,我们合作社的精准扶贫也加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决胜时期。我们合作社主动承担了_镇13个村94户(427人)贫困户,计划用2年时间全面完成94户贫困户脱贫攻坚任务,2017年实际脱贫48户,超额完成了约定目标。

  如何保持脱贫攻坚已取得成果?如何破解“脱贫一年又返贫”的难题?如何创新合作社扶贫机制和制度安排,创_模式,实现贫困户可持续脱贫?我再次陷入了深思。我们面对的贫困户大多是“年龄比较大、无技能、无资金又离不开家乡的农村留守老人”。因此,我将“让贫困户把松散的劳动力凝聚进挂面产品,通过合作社收购毛挂面,就可以实现贫困户长期可持续收益”确定为我社将长期坚持的扶贫道路。

  我提出了“四方合作共赢模式”,即:合作社、经销商、加工户、消费者四者合作,其中消费者是关键,加工户是根本,经销商是保障,合作社品牌是核心。用加工户提供的优质原料,以标准化、规模化的先进技术制造高竞争力产品,创造大品牌,赢得消费者,以赢利带动经销商,再通过经销商有力推动,迅速占领市场,进而通过合作社反哺农户,让更多贫困户可以以较高收益用心做好更多好挂面。如此循环往复,实现不断升级的长期可持续脱贫增收。

  十多年来,我积极担当起行业领军者的职责,持之以恒地发力,理论和实践并举,探索与创新并重,以面者的智慧,歌者的坚守,骑士的担当,在_镇脱贫攻坚和社会发展中不断努力。

第二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_,男,彝族,1985年出生,本科学历,_县水务局水利测量设计队副队长兼技术中坚,现任_县水务局派驻_乡那法村扶贫第一书记。

  挺身而出,毛遂自荐,勇敢挑重担。

  2018年3月,由于县扶贫工作困难,县委、县政府要求各承包公司提高扶贫工作能力,加强驻村工作人员,县水务派遣2名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和4名工作人员,公司人员年龄结构大,赶上二胎生育高峰,干部员工普遍上下小,驻村队员人选确实伤害了公司领导人的头脑,关键时刻,_同志挺身而出,扶贫第一线

  吃上情,摸下情,对症治疗。

  其法村委会距离_乡政府所在地18公里,国土面积27.55平方公里,海拔500米,年平均气温22℃,年降水量800毫米。全村现有耕地总面积8900亩,林地面积59445亩,主要种植油桐、油茶等经济林果。全村管辖20个村民集团556户2847人,其中有144户584户建卡贫困家庭。是集老、少、边、穷为一体的深度贫困行政村。下村后,同志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第一次来,面对政策不明村情不明的现状,他决定启发。

  移动52黑色的工作模式,晚上率先学习国家扶贫的相关政策和会议精神,白天带领团队了解村情民情,之后半个多月,国家扶贫政策,其法村各组不足、焦急、必要、各卡户家庭情况、贫困原因等

本上都记在了他的工作笔记上,印在了他的心里。因为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贫困户的所有情况,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群众一看到他下村就会戏问:“小魏书记又来调查户口了吗?”。根据调查走访出来各小组和档卡户的实际情况,他召集村两委干部和驻村队员一起,研究制定村组发展规划、档卡户帮扶计划,那法村初未来一年扶贫攻坚的蓝图轮廓初现。

  立足行业,规划项目,水利扶贫

  身为单位的业务技术骨干,下到村里他第一个反应就是能不能利用行业优势实施水利扶贫。利用村情调查和访贫问苦的机会,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详细的查看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是否有建设工程项目的条件,能否规划项目,然后汇总各村的项目初步规划向局领导汇报,争取项目资金解决,实现项目扶贫。在他及其他队员的努力下,那法山区小水网、那造坝塘、那言坝塘等一批水利项目得以开工建设,总投资达1114.01万元,项目

  建成将解决_、_两个乡镇22个村小组7118亩农田的灌溉问题。为农村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实施产业脱贫提供强大的水利支撑。同时还实施了那高、那平、那力、那旺等4个村小组的村内道路硬化工程,铺设路面1184米,浇筑面积3809平方米,那法村委会排洪沟80米,那法村委会20个村小组垃圾焚烧池各1个,总计投资53.33万元。进一步提升了村内环境设施,为那法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打下了牢靠的基础。

  党建先行,先锋引领,成效显著

  作为那法村的第一书记,他始终把基层党建作为驻村扶贫的首要任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既然戴上了书记的帽子,党建工作就是本职所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我责无旁贷。在工作中,

  他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结合自强自立感恩教育、三讲三评、折旧搬新、环境整治、政策宣传等各项扶贫工作,深入各村各组,切实开展第一书记送党课活动,给村党支部党员干部和群众讲党课,大力整顿村级软弱涣散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告诉他们扶贫不是扶懒,击碎不劳而获的心理幻想,打破“等靠要”的思想桎梏。一年来,共动员档卡户外出务工289人次,外出务工收入783.21万元;发动种植油茶106亩,发展甘蔗1000亩,为贫困群众增加收入110万余元,人均增收1900余元,为挂钩村脱贫致富打实了基础。那法村610指标已基本达成。

  舍弃小家,顾全大家,重新出发

  “爸爸,我生病了,你为什么还不回来看我,你是不是不要我了?”,“爸爸,你说好要陪我过生日的,为什么又骗我”,“爸爸,其他小朋友的爸爸都来接他们放学,你为什么不来接我”......。因为那法村贫困面广,贫困户多,贫困程度深,扶贫工作量大,几个星期一两个月不回家也是常事。为了工作他已是多次失信于孩子和家人,面对幼子的哭诉,他总是说,宝贝乖,爸爸实在太忙了,等过了今年脱贫了爸爸一定回家天天陪你,送你上学接你回家,陪你过生日。转过身抹去眼角的泪花,抛开心里的惆怅,又扎根村里投入匆忙的工作。

  扶贫无甲子,忙碌不知年,一年时间一晃而过,因为_县脱贫时间的调整,驻村工作未完待续,局领导考虑他孩子太小想调整他回单位安排工作,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次解脱的机会,但他的内心却很挣扎,一边是心心念念的家人,一边是大业未竟的扶贫,他陷入了两难。“者郎、太平、弄别进村小组道路和村内道路硬化还没完成,陆福谈、任永寿、农生利等档卡户还存在返贫的风险,覃许飞、潘瑞刚、陈林、黄兵等劝返流失生随时都有辍学的可能,群众的思想还没有彻底扭转,自强诚信感党恩教育的成果还需要巩固......”。想起凡此种种,他神情渐渐坚定,毅然谢绝了领导的好意,他说:“重新派人还要重新熟悉情况,

  不利于工作的衔接和开展,比起那些贫困户,我家的难处不算什么,就让我陪着他们一起走到脱贫吧。”于是,他再次选择告别家人,投身扶贫。

  付出多少努力和汗水,就有多少不舍和深情。2019年的扶贫路,他还将以撞了南墙不回头的执着;险关重重又何惧,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青山绿水映蓝天,敢叫天地换新颜的决心,托起全村脱贫的希望。

第三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_,男,汉族,1977年出生于_县_镇_村,小学毕业后辍学外出务工,在_漳州创办太尔科技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在商海打拼的_时刻不忘家乡发展,竭力捐资助学,为_脱贫攻坚作出积极贡献。

  “脱贫攻坚需要多方发力,作为一名从_走出去的企业家,我应该尽一份力!”

  1990年,小学毕业、年仅13岁的_揣着奶奶借来的50元路费,离开家乡,跟着老乡前往海南打工。干过搬砖、扛钢筋、清理下水道的脏活累活,学过武术,当过武术教练,积累一定的人脉和经验后,与朋友一起创立太尔科技有限公司。_年,_率领太尔科技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成为骨传导声学领域第一股。

  回望外出打拼的轨迹,_无限感慨地说:“咱们_人吃得苦!”正式凭着这一股拼劲儿,_在_漳州打拼成一片天地。作为从_走出去的企业家,他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从通高速到建机场,从红叶节到全域旅游,从_脆李到农产品开发,家乡的每一点变化都让_兴奋不已。_年,党中央作出扶贫开发部署后,_更关注家乡脱贫攻坚工作。_年10月17日,在全国第二个扶贫日活动中,_委托县人大活动办为困难群体和孤寡老人一次性捐款500万元。

  “知识是战胜贫穷的最好利器,作为一名曾经辍学的打工仔,我有责任帮助家乡贫困大学生!”

  _年6月,_县人大常委会在开展“代表主题活动”中,向各级人大代表和_籍企业人士发出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倡议。远在_漳州的_从网上得知消息后立即与_县人大活动办取得联系。

  “因为早年辍学,我深知失学之苦。”_动情地说,“作为从_走出来的企业家,我愿意以个人名义资助家庭贫困的高中应届毕业生。”随后,县人大常委会活动办会同县教委和相关学校对符合条件的高中应届毕业生进行筛选,拟定资助名单。为让企业家的资助真正惠及贫困大学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谭观银亲自率队走访拟资助学生家庭,取消不符合条件的资助对象3人,因确实困难新增加2人。当年,35名大学新生获得每年6000元的资助,共资助4年。第一批获资助的学生均出自_中学、官渡中学等_本地中学,目前正在西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就读。

  今年高考结束后,官渡镇店子村11组魏洪燕考取成都理工大学,因父母双双残疾,拿到通知书的魏洪燕却高兴不起来。得知魏洪燕的家境后,_承诺资助其完成大学学业。像魏洪燕一样,全县65名贫困大学生新生获得_每年6000元的资助,共资助4年。去年以来,_捐资助学金额达240余万元。

  “扶贫先扶志,作为一名在外打拼的创业者,我用自身经历激励家乡学子!”

  为让贫困大学生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_在捐资助学的同时,更关注资助对象成长成才。_年3月和8月,_两次专程回到_,走访资助对象家庭,与贫困大学生座谈。

  “贫困是暂时的,我们要有信心和决心摆脱贫困,你们当务之急是要念好书,学好知识,掌握本领,用自己的智慧为家乡和家庭作贡献!”在与_中学贫困学生座谈时,_一遍遍鼓励贫困学生发奋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为适时了解掌握资助对象的读书情况,_与近百名贫困学生建立了微信群。_每天都要抽时间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虑,鼓励学生立志成才。抱龙镇泉水村5组高达品的父亲瘫痪八年之久,一家三口全靠母亲种地为生。成绩优异的他今年高考被厦门大学临床医学院录取。说起填报医学院的初衷,高达品含着眼泪说:“_叔叔的励志故事让我很感动,我要学好专业为像父亲一样的病人服务,回馈社会。”

  反哺家乡在路上。_表示,资助家乡贫困大学生是他的第一个愿望,他还希望在_建设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和一家三甲医院,切实改善家乡人民的就学和就医条件。

第四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一、倾心尽力当好“引路人”,用真情实意让贫困群众立起脱贫志致富心。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XXX以“六月不知肉味”的执念熟练背诵十九大报告,升华了对全面建成小康奋斗目标的理解,坚定了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传播者、践行者的决心。一是宣贯惠民政策扶起脱贫“志”。在深入调查滇西南贫困群众的实际后,发现个别贫困群众存在“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现象,XXX先后在临沧市邦迈村组织了2场政策宣讲会,5次深入重点贫困户面对面讲解,把党的惠民扶贫好政策送进群众心坎里,立起贫困群众的脱贫志。得知村民李扎崩偏瘫多年,看着自己曾经胫腓骨粉碎性骨折的左腿,XXX深刻感到身残致贫,最需要扶持的不是身体而是信心。为了让李扎崩重拾生活的信心,牢记习主席扶贫路上不拉一人的嘱托,XXX既向他耐心宣贯党的惠民政策、向他讲解身残志坚的道理,又协调各方给钱给物、培训养蜂技能,去年帮助他实现脱贫。村民们深深感叹“我们能够脱贫致富,离不开党的好政策、人民子弟兵!”二是破解发展瓶颈打通贫困“梗”。针对临沧市中山村贫困群众发展缺技能、致富缺出路的现实问题,XXX看在眼里、谋在心里。他主动与临沧市挂包单位协调,举办家政、电商、竹编、外出务工、蚕桑养殖、长寿仁豌豆和火镰菜种植等培训15期,培训897人次,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人均年收入提升2190元。村里耕地少、山林地多,XXX主动联系镇农业农村站技术员,请他们帮助分析地质气候特性,充分利用占比近75%的林地,扶持村民种植板栗、桑葚、酸木瓜,发展经济林果,仅板栗种植就帮助村民增收150元。今年疫情期间,当XXX得知临沧市那招夹山村贫困户周文东无法外出务工,家里断了经济来源时,他当即想方设法托人送去了2000元现金和两只肥羊,打通了他生活的心“梗”。三是把准发展脉搏点准扶贫“穴”。多年来,对帮扶的贫困户,XXX坚持逐人逐户了解他们的所急、所需、所盼,并将调研情况汇总分析,因人而异,精准合理确定脱贫项目,制定脱贫措施。对有养殖条件的帮助扩大规模、有种植经验的指导精耕细作、有劳力资源的安排外出务工,部队帮扶与贫困群众的一技之长紧密结合,使扶贫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具生命力。离保山驻地78公里外的横山村村民黄庆张,有在沿海大型生猪养殖基地打工的经验,回乡创业受挫、几近返贫,XXX积极协调帮助他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在崽猪喂养创收后,他自豪地讲“国龙兄弟既给我们盖好了猪圈,又让人教我们怎么养殖,让我们找到了发展致富的路、稳住了留下创业的心”。

  二、持续用力写好“致富经”,用真招实策让贫困群众踏上富裕路小康路。

  脱贫不是终点,帮扶群众永远在路上。XXX始终怀着对贫困群众亲人般的感情、对帮扶村寨家乡般的热爱,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一帮到底,想方设法让乡亲们脱贫摘帽奔小康。一是帮组织打造坚强堡垒。XXX积极推开部队与扶贫村党支部“1+1”结对共建模式,探索形成“三帮三强”经验做法:帮书记强引领致富的头雁,常常与驻村干部一道手把手帮着村支书学制度、学政策、学管理,对口帮扶的6个村支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能力明显提升,XXX被亲切地称为扶贫的“兵支书”;帮支委强团结致富的功能,主动加入扶贫微信群、开培训视频会,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参观旅史馆,提升村支部脱贫致富使命感、荣誉感;帮党员强带头致富的示范,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贫困村党员精心准备了习主席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组织与英模连队党员骨干座谈交流,强化他们脱贫打头阵、致富当先锋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帮设施夯实致富基础。“留田村,烂泥沟,春季烂泥难行走,夏季脏水满地流,菜烂地里没人收”。桂林市留田村在部队靶场旁边、三面环山,唯一一条通向外界的路还坑坑洼洼,严重制约了留田村的经济发展。要想富,先修路。为了打通留田村致富路上的“血栓”,XXX在部队积极帮扶的基础上,还主动协调兴安县民营企业家唐修涛,募集到10万元和300吨水泥,修通了长3公里、宽5米的水泥路,为留田村115户556人夯实了发展的基础。2018年,XXX走访挂钩帮扶的桂林市李家村贫困户时,群众反映进村道路狭长曲折,常有夜行骑车群众跌倒摔伤、野狗乱窜咬伤群众等危险情况发生,部队随即投入30万元实施道路“亮化”工程,照亮了宁静的村庄,更照亮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三是帮教育阻断贫困传递。2016年,XXX在桂林市临桂三中进行国防教育时,得知部分贫困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武侠小说,追求物质享受,忧心忡忡、夜不能寐。第二天,XXX就着手为学校购置20万元健身器材,并协调部队官兵“一对一”指导帮带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提升文化学习成绩,强化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自觉。临沧市双江县千蚌完小是远近闻名的留守儿童小学,近年来XXX带领单位拿出数万元为学校购置教学设备、文体器材,每年雷打不动组织驻训官兵与学校共建联欢,让留守学生感受部队温暖,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8年来,XXX个人先后资助和救济过的学生达30人,其中不少已经返乡走上了创业致富的道路。

  三、集智聚力打好“组合拳”,用真功实力让贫困群众收获满满幸福感。

  扶贫帮困“授人鱼”获短利,“授人渔”收长效。为从根子上打破帮扶村的贫困现状,XXX坚持分户施策与整村推进相结合、就业扶贫与产业帮扶相结合,通过系统体系的帮扶措施,努力让贫困群众致富的道路走得更坚实更长远。一是想方设法帮就业。家住桂林市周家村的文代生下半身肌肉萎缩,家庭重担都落在妻子身上,一家人日子紧巴巴的。XXX得知情况后,马上送去2000元慰问金,积极协调职业技术学校给他传授电子元件手工制作技能,并通过企业全部回收电子元件实现创收。同时,XXX还积极为他妻子联系保洁工作,帮助其一家人的月收入提高了近3000元。这只是XXX帮扶贫困群众就业的一个缩影。8年来,XXX利用军地双拥共建工作机制多方奔走,往返于桂林、临沧、保山人才劳动市场和招聘会现场,积极对接用人单位需求,累计帮助27名贫困群众稳定就业,为110余名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岗位渠道。二是因地制宜扶产业。临沧市中山村竹编文化历史悠久,是部队重点帮扶的驻地村寨,XXX深入调研后,与区镇村三级共同研究确定了立足竹资源和竹编文化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协调投入30万元建成集竹制品加工、竹工艺培训于一体的竹艺加工馆,举办2期竹编工艺品技术培训班培训竹编手艺人30人。竹艺产业的发展擦亮了竹艺文化的名片,引来了旅游公司的投资,实现了150多名村民每户月均增收近1300元。三是多措并举助创业。2013年春节前,XXX把见义勇为获得的15000元奖金赠给桂林市留田村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时,发现该村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造成村里土地荒废。他和镇村干部探索形成“乡镇政府+返乡人员+贫困群众”合作创业模式,由乡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返乡人员提供劳力技术、贫困群众提供土地保障,扶持果蔬种植产业,协调桂林市五里店水果批发市场促销路,惠及60户300多名贫困群众,人均年收入提高2000多元。2019年到云南部队任职后,XXX组织保山市横山村和临沧市帮迈村2个贫困村增种重楼、扫把苗、火镰菜200余亩,套种党参150亩,多方联系加工和销售渠道,助力贫困群众家庭平均年增收1万余元,当年就实现了脱贫摘帽。

第五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镇党委、政府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市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方针政策,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紧紧围绕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村脱贫出列标准和“三率一度”要求,真抓实干,克难奋进,抓实脱贫攻坚“八大专项行动”,全面推进项目建设、产业提质、民生改善、服务提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产业支撑促增收

  围绕产业布局和发展特点,积极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林果等特色优势产业。2019年以来全镇实现旅游总收入327万元,发展经济林果种植6.71万亩,带动260户贫困户发展林果种植实现人均增收1600多元。建立“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产业扶持模式,全镇成立果蔬、林果、山药百合等协会2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大力发展木梨、人工食用菌种植,建档立卡科技示范户和村集体经济发展100%纳入新型经营主体利益联结体系。同时超额完成小额扶贫贷款指标任务的50%,助力产业扶贫,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

  二、住房改善保安居

  成立市、镇、村危房改造专家组,全面摸排、认定辖区农房的安全稳固和遮风避雨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实行系统录入和政策覆盖。2018年重点解决了预脱贫户、已脱贫户住房不达标危房存量问题,2019年全面清零符合条件的“四类重点对象”和“非四类”危房存量,目前全镇“四类重点对象”危房存量已经全部清零,正在抓紧实施“非四类”危房改造。

  三、就业输出促致富

  全覆盖开展贫困劳动力入户调查,结合全镇产业发展需要、企业用工需求和群众意愿,开设工业辣椒、经济林果、乡村旅游等职业技能培训,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引导性就业培训全覆盖,未外出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就业岗位推荐全覆盖。2019年,全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移就业384人。

  四、教育扶智增动力

  深入实施教育扶贫专项行动,全面完成“控辍保学”任务,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零”辍学。“雨露计划”和职业教育计划全面实施。目前,共发放雨露计划资金5.1万元,惠及8个村(社区)34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五、健康保障解民忧

  持续开展送医下乡、健康宣教、随访体检、大病筛查等活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家庭医生签约100%全覆盖;严格执行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2019年全镇建档立卡人口住院120人次,发生医疗费用61.5万元,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兜底“四重保障”共计报销减免医疗费55.56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均达90%以上。

  六、兜底保障助脱贫

  坚持低保政策与扶贫标准有效衔接、双线合一,地毯式开展农村“三无”特困人员摸底排查,对符合供养条件的6名“三无”特困人员纳入农村“特困供养”兜底。认真落实残疾人扶贫相关政策,23名贫困残疾人享受了困难生活补助和护理补贴,10户残疾人户享受危房改造补助资金27.4万元。

  七、社会扶贫强弱项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扶贫济困送温暖捐赠活动。2019年共筹得爱心水泥260吨,价值70余万元的污水处理系统2套,爱心捐款56.2万元。通过制定管理使用方案,爱心物资和善款主要用于动态监测风险筛查“B、D、F”三类贫困户、边缘户的产业发展、住房保障、卫生厕所、饮水设施、牵手助学、医困帮扶和兜底帮扶。

  八、夯实基础补短板

  紧紧围绕改善贫困村交通、电力、水利、广播电视、网络宽带、医疗设施、活动场所等基础设施,深入谋划实施“贫困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制定镇、村、组、户四级脱贫规划。总投资1557.43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已完成工程量达85%。其中村组道路扩修、村内户外道路硬化、危房改造、通村道路硬化和生命防护工程已全面完工。水利、电力、通讯机站、活动场所建设等部门整合项目均已进入施工阶段。

  九、党建引领促脱贫

  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全面履行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出台《脱贫攻坚片区作战集中攻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细化“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工作,层层传导压力,认真抓好“五个一”帮扶联系工作,开展好“五查五看五解决”,全面加强挂包帮扶工作。深入推进五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开展“自强、诚信、感恩”和“三讲三评”活动,加大投入推进“爱心超市”建设,真正把农村基层支部建成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和战斗堡垒

第六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xx,男,汉族,生于xxxx年xx月,现任任山村村主任。该同志任任山村村主任以来,始终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xxxx年以来,该同志在镇党委、政府,村支部的带领下,积极履行自己的承诺,积极思考、制定本村的发展规划,引领村民致富,尤其是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有突出表现。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一是强化理论学习。该同志坚持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学习领会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通过学习,牢固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始终做到思想和行动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强化政策学习。认真学习各级农业政策,把握时事动态和政策方向,增强业务知识,使自己真正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

  二、抢抓政策机遇,助力扶贫攻坚

  任山村属于县级贫困村。xxxx年以来,xx结合全村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任山村精准扶贫规划,确定了建设“精品农业观光旅游”发展目标。按照《任山村“十大实事”实施方案》规划安排,努力改变基础条件,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帮扶,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明显。

  1.改善基础设施。新建村委会办公用房,硬化村委会院坝,搭建彩钢棚300多平米,为村老协活动提供了场地。全村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全面改造560人安全饮水工程;新建蓄水池5个。先后硬化道路1.85公里、新建错车道8处。16口蓄水池正在建设,预计12月底前完工;新建村卫生室,预计12月底前完工;新建1组公路桥项目预计12月中旬完工。抓好易地扶贫搬迁,1户年完成易地搬迁安置。年前开工建设3个易地扶贫搬迁配套设施建设,力争明年2月底前全面完工。

  2.推动产业扶贫。累计向贫困户发放茶叶苗7.6万株,鸡苗410只,拦鸡网6圈,兔50只,母猪一头,化肥52包,饲料5包。整村建成茶果产业1000余亩。坚持把电商进农村作为实施精准扶贫、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积极探索“扶贫+电商”脱贫致富新路,努力打造电子商务进农村村级示范点。依托本地苦笋、芋头、生姜、土鸡蛋等特色农产品资源,在任山村创办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搭建“e集市”,主动上门收购贫困户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利用京东、淘宝网等网络购物平台销售苦笋、芋头、土鸡等特色农产品,让贫困户与买家无缝对接,实现农特产品网上交易,解决了任山村土特产品线上销售问题,使贫困户成为电商平台最大受益者,有力助推贫困户增收致富。预计该网点今年实现销售额50余万元,辐射、带动全村贫困户发展种植、养殖业,累计销售生姜12万斤、芋头4.8万斤、土鸡蛋8000余个,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450元。

  3.倾心助民脱贫。自xxxx年以来,积极为贫困户开展茶叶种植、养鸡帮扶,为贫困户制定脱贫目标,确保每户均有帮扶措施。今年以来,任山村脱贫攻坚工作重、任务紧,为加快任山村脱贫攻坚步伐,该同志于今年6月份放弃在陶瓷企业担任厂长的职务,毅然放弃高薪回到本村,一心为全村精准扶贫工作服务,因为他认为钱挣得再多都没有能为父老乡亲服务有意义。在担任村主任三年时间里,xx用他的勤劳朴实,用他的真心实意,用他的踏实肯干,获得村民广泛的认可和赞扬。

第七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蔡店街位于武汉市黄陂区西北部,是省市知名革命老区,集“老、少、边、穷”于一体,系省级重点贫困乡镇。郭军同志扎根山区工作31年,担任蔡店街扶贫办主任6年以来,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和精准扶贫政策,三十年如一日,工作认真负责,清正廉洁,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尽好责,抓到位,见实效,为蔡店街扶贫开发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不忘农民苦,心系贫困户

  精准扶贫战役打响后,郭军同志和街扶贫办工作人员一道在交通干道、活动广场、办公场所等重点区域的醒目位置,制作精准扶贫宣传栏、公示牌等67个,悬挂、刷写横幅标语50余条,张贴公开信3万余张,发放相关政策宣传资料、印刷品、手册、书刊等近10万余份(本),编发街道扶贫工作简报16期,在街门户网站开辟专栏,建立了蔡店街脱贫攻坚群,营造了声势浩大的浓厚工作氛围。郭军同志带领扶贫办工作人员,坚持统一的政策、口径和标准,运用“实地看、表上查、当面问、统计算、会议评”等方式,通过农户申请、入户核查、村民代表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等程序,对全街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锁定2126户4684人建档立卡,实施动态管理。为了“不落一人”,郭军同志常常工作到深夜,和村民座谈,宣传扶贫政策,劝导贫困户不等不靠不要,用勤劳实现致富梦想。今年汛期,郭军同志到港口村,逐户查看贫困户受灾情况,主动联系对口帮扶单位解决实际困难。

  二、实施大建设,夯实大平台

  郭军同志坚定执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英明决策,坚持“一条原则”(造血和输血相结合),紧扣“六个精准”,打响“三大战役“(基建仗、城建仗、产业仗),实施“六项工程”,计划“六个一批”脱贫。郭军同志抢抓机遇,充分利用精准扶贫大舞台,实施大建设。先后制定精准脱贫方案、“十三五”规划、贫困村脱贫计划、贫困户脱贫措施,因户施策,一户一策。郭军同志带领扶贫办干部深入基层,和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讨论扶贫项目计划,贫困村按三年1000万元左右做规划,建成蔡店街扶贫项目库,全街79个项目,计划投资9.3亿元。郭河村党支部书记曾宪胜说“全街每个项目从计划、申报、实施到完工,处处都有郭军主任洒下的汗水。”

  三、做民心工程树廉洁典范

  今年上半年,精准扶贫工作重点如下:一是发展光伏发电项目5个,实现5个村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二是做好2016年新农合退款33.8万元。三是积极申报危房改造39户。四是新建公共服务项目45个。五是培训农民工50人。六是申报助学489人。七是帮助建档立卡一般贫困户申报低保户5户15人。

  郭军同志严于利己,廉洁自律,处处以身作则。他经常说“扶贫款是救命钱,是高压线,不能碰,钱要用在刀刃上”。在项目申报和实施中,他不优亲厚友,坚持不侵占、不挪用扶贫资金,不接受建筑公司宴请。所有扶贫项目资金到村,经村民代表表决、公示,报批后实施。项目完工后,组织部分村民代表、街直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因为程序规范,项目安排精准,所以质量过硬。

  郭军同志担任街扶贫办主任6年来,每年接受省、市、区各项扶贫工作检查,扶贫工作成效始终排在全区前列,没有发生一例违法违纪案件。他工作认真负责,工作成效显著,受到各级领导、群众一致好评!

第八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三阳镇是平利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辖10个行政村62个村民小组4524户13204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村8个,贫困户1781户4558人,贫困人口占全镇总人口的34.5%。其中,2014年至2017脱贫727户2311人,2018年脱贫259户874人。

  2018年,该镇立足镇域实际,创新工作举措,聚焦增收致富,主动激发内生动力,不断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壮大市场经营主体,本着“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勇于创新”的理念,发挥资源禀赋,整合优势力量,弘扬“三苦三真”,务实拼搏,脱贫攻坚工作亮点纷呈,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档案资料“模板化”,抓实基础信息

  为实现“六个精准”,达到“六个一致”,三阳镇创新方式方法,不断学习探索,反复摸索实践,统一编制扶贫档案目录,统一档案资料模板,由各村、各帮扶干部对照模板收集整理,使村、户扶贫资料整齐划一,避免重复翻腾,导致五花八门,减少了重复劳动,既节省了大量办公耗材,也给干部腾出了更多时间进村入户,抓工作落实,全面提升了档案资料质量水平。

  分析研判“制度化”,补齐问题短板

  为了更好的推进各项重点工作落实,该镇坚持镇作战部每月一派单、一研判,村工作队每周一派单、一研判,内容涵盖脱贫退出、搬迁建房、问题整改、产业规划、人口自然增减等多个方面,集中对重点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会商,及时发现和补齐工作短板。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明晰了工作责任,为精准分析解决问题也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帮扶干部及时掌握贫困户信息变化情况,更新规范档案资料。

  脱贫进度“三色化”,提升帮扶成效

  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该镇推行了“红黄绿”三色清单管理模式。每月由驻村工作队长带队组成工作组,对当年拟脱贫户的脱贫退出标准进行逐户核实调查,对核实结果进行逐项研判,标注“红黄绿”。对项目达标标注为“绿”的,收集相关佐证影像资料,对未达标项标注为“黄”或“红”,逐户逐项落实责任人,限期完成。对过程资料,装订成册,每月一本,使各项指标完成情况一目了然。不仅可以实时掌握脱贫动态,还能督促干部及时抓好措施落实,为贫困户脱贫和各项工作推进倒排时间节点。

  政策落实“清单化”,提升工作水平

  为提升政策知晓率,提高帮扶满意度,该镇结合上级工作导引,创新为贫困户分别按照八个一批制定了政策落实清单,由帮扶干部入户逐一讲解,使贫困户更加熟知了享受政策情况,干部在讲解的过程中也能将贫困户脱贫的动态过程进行还原,既激发了脱贫内生动力,也提高了干部干事活力。2018年,该镇落实贫困户产业扶持130户,当年落实新建高效茶园700亩,低产茶园改造200亩,新建绞股蓝园1000亩,新培育小型茶叶加工厂4个。原有产业园均实现高标准管护,茶叶、绞股蓝已成为贫困户产业增收的龙头支柱。稳步发展生态猪养殖1000头,为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2500余只。18家涉农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846户2530人。通过不断的发展,使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户户有产业、长短相结合、贫困户持续增收有了稳定保障。

  党建引领“常态化”,持续改进风气

  为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提升党建引领水平,该镇创新开展了“1234”党建主题实践活动,建立了重点工作派单制,坚持每月巡查和不定期暗访,不断促进工作质量提升。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应知应会扶贫政策,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梁家河》、《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等书籍,引导党员干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持续改进工作作风。通过大力实施新民风建设,厚植了“诚、孝、俭、勤、和”淳朴村风、民风。2018年以来,组织开展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8场次,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222人;组织各经营主体开展培训20场次,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300余人。动员镇内贫困人口积极参加各类招聘会,实现转移就业855人,开发公益岗助推贫困人口就业44人,就地在社区工厂实现就业72人。 

第九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男,壮族,生于1981年7月,本科文化,2005年12月参加工作,现任**县**镇扶贫办副主任。

  自全国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以来,一句“历史选择了我们,很荣幸!应责无旁贷”。该同志立足岗位,主动作为,连续四年年终考核被评为优秀。作为一名基层干部,他带着对农村的热爱和群众的感情,充分发挥精准扶贫滴灌管道疏导作用,围绕六个精准,进村组、入农户、奔走于田间地头,调查摸底、总结经验,扑下身子钻研业务、解民忧、帮民富。

  扎根农村摸路子精准出击初显成效

  2016年,他带着工作队驻村了,格当村位于**镇西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25公里,耕地稀少,属典型的石漠化山区。居住汉、苗、彝三种民族367户1547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8%,是全县46个建档立卡贫困行政村之一,也得到了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结对帮扶,并派驻了一名第一书记“秦书记”。他们一起进村入户,对户、村的脱贫状况逐一进行分析,常常坐在村头、贫困户家里召集群众探索脱贫原因、怎么改变现状等等问题。

  通过问题为导向系统精准制定《格当贫困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增收、集体经济建设多方向出击。实施陶家垱、街子堡、新寨、砟子门、苏麻弄5个村组村内道路硬化2780米,建设龙哩、街子堡2个村组卫生公厕,建设街子堡村小组垃圾处理池。实施未通公路村组道路建设。为及早改变未通公路村组群众出行难问题,修通了哈家口村小组至木央镇苏麻湾村小组断头路1.2公里,启动了哈家口村小组至老寨村小组道路建设,结束苏麻弄、哈家口2个村小组不通公路的历史。加大路网建设投入。将格当村委会13个村小组进村道路共16.5公里全部硬化,彻底改变格当村交通状况。加大公共卫生投入。规划重建格当卫生室,提高群众求医的保障水平,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和环境,减轻群众负担。实施小曹、大湾、哈家口等村内道路硬化4300米,建设兵州、砟子门、大湾、哈家口等村组卫生公厕,建设老寨、兵州、石梯子、小曹等村组垃圾处理池。正在建设小曹小组、大湾小组通村硬化道路8公里及村内道路1万余平方米,建设13个村小组太阳能路灯73盏,不断美化净化农村环境。加大水利设施投入。实施格当水库灌溉片区机耕路及延伸灌溉沟渠配套项目建设,建设机耕路3600米,修建涵洞11个、三面光灌溉沟渠3400米。投入资金152.5万元建设电力提水工程解决陶家垱、大湾、达浪、苏麻弄、哈家口5个村小组146户618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安居房改造建设工程,在最高检和州人大、州中医院及县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改造了58户贫困户危房,其中统建6户。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促进扶贫发展的作用。新建老寨、达浪、陶家垱等8个党员活动室及活动场所。组织电焊工、砌筑工、电工、厨师等技能培训,参加培训人员326人次,取得初劳动技能证书301人。引导致海南、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区务工。以“村委会+农户+土地资源整合入股”等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建档立卡户和非建档立卡户400多人发展增收产业。

  精准施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

  2017年1月,他被调回镇扶贫办担任副主任,**镇被列入脱贫攻坚“先遣团”,计划2017年脱贫出列。作为“先锋战士”的他,努力学习兰考、井冈山等全国优秀脱贫攻坚工作经验,认真研究**镇贫困状况,用最短的时间适应新岗位。为最真实的掌握贫困现状、存在问题,他用2个月时间走村入户,完成133个村小组、1201户的走访调查。

  精准识别,组织学习、培训会议30余场,并进村参与贫情分析会议,与驻村工作队一起战斗在一线。同事们都称他为“工作狂人”,他带领信息录入员,在学校微机房连续奋战20天,每天最多休息6个小时。有两次单位停电了,他抱着自己的电脑,带着信息员去“泡网吧”。完成全镇贫困户信息精准录入及修正。全镇剔除错评户586户2270人,新识别132户438人,脱贫返贫户10户41人,未脱贫266户1221人,最终锁定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048户4338人。

  精准施策,系统精准编制《**县**镇脱贫摘帽工作实施意见》、《力追贫困村脱贫攻坚实施方案》、《**镇危旧房改造实施方案》、《**镇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镇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库建设工作方案》等。实施甘蔗种植、食用菌种植、沃柑、芒果种植及传统种养殖相结合为战略思路,结合扶持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实施3个行政村道路硬化43公里,新改建进村公路或生产道路25条52.5公里、硬化39个村小组村内道路33.29公里,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架设人畜饮水管道440公里,新建小水窑521口,全面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问题;新改造5个村小组农村用电问题,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得到全面改善;实施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项目,新安装户户通广播电视3600户,实现全镇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9%以上;拉通网络光纤线路到3个社区、9个行政村,互联网行政村全覆盖;建成一批村卫生室、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第十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他从农村到农村,从山到更大的山,有二十多年的工作经验,有十几年的基层大众工作经验,工作中服从组织安排,任劳任怨,无论是乡镇领导还是部门普通员工,他都能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2015年正确扶贫工作以来,他响应组织的呼吁,积极向最基层的农村寻求正确扶贫驻村工作人员,工作5年。5年来,一直保护正确的扶贫第一线岗位,与村干部一起生活工作,一心一意地走在正确的扶贫道路上,不要求返回岗位,不要求组织解决个人待遇。他是_州生态环境局_分局干部、乡那拉村委会第一书记。

  一、响应组织呼吁,积极邀请驻村扶贫。

  正确扶贫的重要思想最初是2013年11月,习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实事求是、根据土地条件、分类指导、正确扶贫。

  重要的指示。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新年首次调查地点选择_,总书记强调坚决开展扶贫开发攻势,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全面贯彻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国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目标。2015年初,全省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正确扶贫工程。作为从农村出山的农村人,加上10年以上的基础工作经验,知道农村生活的艰苦和困难,也知道农村人需要摆脱贫困奔向小康的迫切心情。习总书记的正确扶贫呼吁激发了他为农村出力的热情,组织派干部到贫困村开展正确扶贫工作后,他第一个向局领导提出申请,积极向_乡拉村委员会驻村开展正确扶贫。领导认真考虑工作的需要和自己的要求,最终同意他和另一位同志作为第一位驻村干部进入联系村。根据组织的工作安排,驻村干部每年更换一次,但他的驻村工作是5年,当局领导关心他是否调整时,他说:正确的扶贫工作任务非常重,而且是持续的工作,我从一开始到现在熟悉工作,中途更换,他从一开始就熟悉现在没有人比我更熟悉联系村庄的情况。如果你想做,你必须从头到尾做。就这样,五年间换了几个同志,他一个人坚持下去。

  二、根据实际计划,挂图作战促进贫困。

  _乡是_县最偏远的乡镇,那拉村委驻地离乡政府22公里,是_乡最偏远的村委,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全村以农业种植为主,经济发展能力低,群众发展受各种约束,一直是全县贫困村。面对那拉村的贫困现状,_不退缩,准备长期驻村,简单收拾礼物,安排房子后,直接进入那拉村。与村委会干部共同研究扶贫工作,驻村第八天制定了《那拉村正确扶贫工作计划》,按计划制定了工作计划,正确识别了那拉村20个村组的贫困家庭。共识别建卡贫困家庭141户656人,贫困发生率为6.92%。其中:2014年被认定为建立卡贫困家庭127户504人,2017年动态管理后,新被认定为建立卡贫困家庭管理16户70人,认定不正确,2户8人被认定为贫困家庭3户15人。

  贫困家庭识别后,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_同志和村干部在全村2019年实现了消除贫困的目标,实施了挂图作战的责任,时限强制,任务强制,审计强制,将作战的任务细分为项目,到村组,到家,到人,根据工作进度的销售号码管理,充分发挥了作战图对责任领导、村干部、驻村工作人员的警告促进作用,确保了攻势目标落实。同时,充分利用扶贫信息大数据平台,及时更新扶贫信息,一目了然扶贫干部的责任意识。经过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和贫困大众的积极努力,到目前为止全村脱贫共有138户645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42%。

  三、一户一计,努力发展增收。

  为了开展扶贫工作,同志高度重视,与村干部共同研究配置,要求全村干部员工深刻理解党中央、省、州、县党委政府扶贫政策的要求,把这项工作作作为政治任务全力以赴。结合联系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分为四个工作队深入各村组建卡贫困家庭和非贫困家庭进行实地调查验证,寻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补充大众存在的短板,明确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按时按质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1)增加家庭收入。对138户贫困家庭进行全面深入实地调查验证,根据一户一户的计划工作要求,建立健全的文件管理工作,实际掌握家庭养殖状况和经济收入状况和家庭支出状况,对外出劳动者的贫困家庭采取电话询问方式,了解工作场所和劳动者的收入、支出状况,掌握家庭经济收入来源,根据调查验证情况计算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贫困消除标准。经全面调查,那拉村138户645户贫困家庭中,138户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或超过4200元的贫困消除标准。

  (二)建设安全稳定的住宅。有安全稳定的住宅,是正确扶贫的重要任务和是否实现扶贫的重要标准。2015年以来,_同志多次深入贫困家庭,积极动员贫困家庭进行d级危险住宅改造,贫困家庭资金少,住宅建设能力不足,部分贫困家庭建设住宅主体,没有安装防护栏、楼梯建设没有灌水等情况,_同志积极向乡政府和局班报告,部分资金协助贫困家庭完成防护栏的安装和楼梯建设灌水迄今为止,那拉村的137户641户贫困家庭建设了安全稳定的住宅,一部分贫困家庭改装了住宅。

  (3)适龄青少年学习得到保障。根据乡政府和中心学校提供的那拉村流失生花名单,那拉村共有14名流失生,其中5名卡户,9名非卡户。面对这14名流失的学生,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公作人员,家里的孩子也在读书,_同志深知对学生的重要性,学生流失的大部分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为了减轻家庭生活的压力,必须放弃学习的机会。为了动员学生回到学校学习,_着急,积极配合乡村工作队和学校教师深入流失的家庭认真做家长和本人的思想工作,解决一部分困难,努力做好学生的生活保障,到现在为止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的流失学生有13人,1人因其他原因不应该回到学校学习。

  (四)动员缴纳社保,医疗、养老有保障。医疗、养老保险是国家为个人生病住院、老年人生活保障等减轻负担提供的社会保障。但是,有些贫困家庭有等、依赖、要求的思想,不积极缴纳医疗和养老保险。为了提高贫困家庭对社会保险的认识,敦促他们积极缴纳保险,避免因病贫困、因病贫困。_同志和村委会干部深入验证脱贫家庭成员是否参加100%的新农协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是否参加100%的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努力实现脱贫家庭成员100%参加新农协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100%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200%。经全面调查,正确扶贫以来,那个拉村的138户645名贫困家庭已经参加了新的农协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加保险率达到了100%的书籍的4户15人制作卡的贫困家庭也参加了新的农协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加保险率达到了100%。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人全部参加保险,参加保险率达到100%的现在,还有4户15人没有摆脱贫困的建立卡户中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人5人,参加保险的人5人,参加保险率达到100%。

  (五)争取扶贫政策、资金、项目合作。为了实现贫困家庭尽快摆脱贫困,国家为贫困家庭提供了易于扶贫转移、农村危险住宅改造、产业推进、教育援助、资产收益、就业训练、有序转移就业、金融援助和生态援助等项目援助。_同志会同村干部认真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对贫困家庭具体困难,立即制定政策援助计划向乡政府审查,积极获得国家政策援助,家庭获得以上项目援助。迄今为止,全村141户建卡贫困家庭都得到了一个以上的项目的帮助。其中,易地扶贫转移37户(转移17户,报县统一建设6户,报乡集镇配置6户,其恒水库移民转移8户),农村危险住宅改造资金或物质援助73户,产业牵引44户,教育援助21户,劳动就业训练139户有序转移就业200多人,生态援助7户。

  四、严格遵守驻村工作纪律,严格遵守法律制定表率。

  作为驻村干部,_同志作为中共党员,深刻认识到工作中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坚持原则,在贫困家庭识别和政策扶贫中公平公开,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合作,扶贫工作更加深入。因此,_同志在工作中总是严格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开展工作,对大众一视同事,不以个人喜好区别对待大众。宣传上级相关政策时,全体村民组织参加,决不做特殊宣传,扶贫工作认真负责,公平对待,从不优秀亲戚朋友,得到非贫困家庭的理解和支持。在那个拉村里,大众一提到他的名字,就说他工作的正义。

  作为有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同志严格按照党员标准执行,在那个村庄,可以积极参加党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每年的7.1活动,事先规划整个活动内容,慰问困难的老党员和会议方案、会议程序、会场配置等,自己做,保证各项活动的成功。

  五、心系贫困群众,重伤不下火线。

  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高高风险的工作,据统计,自开展正确的扶贫工作以来,全国扶贫干部已有622人献出生命,工作中受伤的人数增加。那个村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驻村员工受伤更是常见的事情,几年来,那个村庄扶贫受伤的人数有7人。2016年_乡村开展县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作为驻村第一书记,12月23日晚,_同志带队到洞若观火村队开展工作,路滑,_同志不小心摔倒受伤,县人民医院诊断左侧肋骨多发骨折,双肺挫伤,住院治疗3个月但是,当时扶贫正处于攻坚关键时刻,_同志在住院期间,仍然打电话联系村干部,了解工作进展,安排下一步工作。最后,住院不到一个月,他就办理了出院手续。当时春节临近,他在家休养,春节过后,带着伤口回到那个村庄,投入了扶贫工作。

  _同志作为驻村干部,可以严格按照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凡事亲自策划扶贫项目,统一协调,推进基础建设改造,完善一级一册,填写各种统计报告,指挥官和战斗员他的执着和热情感染了所有员工,鼓励所有员工全身心投入正确的扶贫工作,直到扶贫胜利结束!

第十一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XX同志生于XX年XX月9日,XX年X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5年1月任X村党支部书记至今。他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坚持党性,公而忘私,身体力行,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X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大量贡献。2013年6月被中共X县委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一、狠抓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班子执行政策水平和解决处理问题的潜力。从2003年上任副支书开始,他就着力X村的发展大计,经过一番苦苦思索,最后,他得出结论:造成村里落后的原因,首先是“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于是,他一上任,就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他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作为一项根本的任务来抓,任务再重,工作再忙,从未动摇。他经常教育大家,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基层工作,务必持续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学习作为一种职责,作为立身做人的一部分。他能够认真学习党的农村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个性是对中央1号文件,深学常思,并亲自给群众进行讲解说明。他十分注重对全体党员的学习培养教育,不断提高党员的思想素质。他领导支部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村两委会学习、党员议事、民主生活会、党风廉政建设、党员一对一帮扶等制度,使支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支部班子整体合力不断增强,村班子建设紧紧地抓在手上。二是在提高班子执行政策水平和解决处理问题的潜力上入手,针对个别党员干部认识不清,方向不明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认真分析、个别谈话,帮忙他们在认识上找差距,在行动上找原因,使支部全体党员在耐心细致的工作中受到教育。他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在上级党委的指导下,把有经济头脑、敢闯敢干、年轻有为的能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进入村两委班子。在他任支部书记以来,先后发展党员20名,涌现出了等一批觉悟高、观念新,带富潜力强的党员。
  二、切实抓实脱贫攻坚,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长期以来,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思想落后等原因,该村发展一向滞后,群众增收困难,村里不仅仅穷,且治安混乱,民事纠纷多,村干部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调解民事纠纷上,计划生育、产业调整等工作难以推动。村民们长期延续着传统的种植方式,生产效率极低,守着一坝好田土,过着贫困的苦日子。X走立刻任后,明确“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想富就得在经济上做文章的工作思路,为了全村的经济发展,带领群众奔小康,身为党支部书记的他心里装的是群众,他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技术培训奔忙于农户家中进行指导,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农村党员和群众“想干不敢干,想干不会干”的问题。他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的工作思路,全面分析本村的发展形势,拓宽思路,针对本村特点,狠抓长产业发展,坚持长短结合,确定了发展种植业、养殖业为长产业,以小麦种植为短产业为重点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油茶、柑桔、板梨和小麦。全村现已发展油茶175亩、板梨180亩、柑桔200亩,目前长势良好,林下种植的小麦丰收在望。紧紧围绕住房保障问题,针对全村的危旧房屋和闲置房屋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对确需改造的房屋进行了全面改造,对闲置的45幢房屋进行了标识,并对有危险的6处危房进行了全面拆除和复垦,彻底消除了建筑安全隐患。
  三、抓好精神面貌建设,推动各项事业发展。X同志不仅仅带领乡亲们走勤劳致富之路,更重视精神礼貌建设。针对村公共活动场所小、设备简陋,满足不了村民需要的状况,他和村两委用心向上级争取资金,完成了村两委活动室新增110平方米的建设,增设了科普图书室,现有科普图书1000余册,有了社会治安值班室,完成了村卫生室建设,有效改善了村民公共设施。此刻全体村民的精神礼貌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狠抓环境卫生整治,提升群众的文明卫生意识。针对大河边村人口多、住户比较密、文明卫生比较差的具体情况,在全镇率先争取创建X卫生文明示范村。他和村脱贫攻坚队一道提出“拆除一批废圈、例用一批空地、砍掉一批落叶乔木(竹子),种植一批花草”的工作思路,对全村进行一次全面整治,并且本人亲自部署、亲自编排竹栏,带动全村共同整治。通过治理,全村文明卫生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全村环境卫生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时,建立健全了治保会、红白理事会、治安巡逻队,设立村组卫生保洁员,这几个机构和人员分工协作,各负其职,在精神礼貌建设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工作中狠抓打黑除恶、安全生产,提升群众安全守法意识,营造良好的安全、法治环境。此刻村里社会治安安定,邻里和睦,村民遵纪守法,全村无上访,民风得到了极大转变,村里一心一意发展经济的新风尚正在构成。
  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行百里者半九十,此刻大河边村是X镇文明卫生工作示范村,脱贫攻坚出列的巩固村,X村支部正以百倍的努力,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蓝图和实施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工作继续前进。

第十二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吴xx,男,汉族,1991年10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201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6月参加工作。2017年2月,任xx镇党政办主任兼扶贫办主任;2018年6月,下派为xx镇xx村驻村工作队员。

   自从事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吴xx同志以高度的政治自觉,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四个好”和“六个精准”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凡事亲力亲为、不辞艰辛,积极奔走在各级部门、帮扶干部和贫困户之间,做帮扶部门、帮扶干部及贫困户之间的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干部,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倾情帮扶,勇当脱贫攻坚排头兵的拼搏和贡献精神,得到干部和群众的高度好评。

   一、不惧艰难,勇于担当

   2016年,面对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工作千头万绪、重担无人敢挑的窘境,吴xx同志作为单位新人,自告奋勇扛起脱贫攻坚这面大旗。2017年,面对5个插花式非贫困村脱贫和2个贫困村摘帽的沉重压力,吴xx同志主动要求镇党委将自己调整为县级重点贫困村驻村干部;2018年,面对拟摘帽贫困村班子成员老龄化、工作推进吃力等问题,作为后备干部递进培养对象的他,毅然响应组织部号召下派为驻村工作队员,并又主动要求镇党委将自己调整为该贫困村驻村干部。

   在脱贫攻坚道路上,面对各种苦难,吴xx同志没有逃避和退缩,反而是越难越上,一干就是三年。期间,面对家庭与生活的双重压力,特别是新婚、小孩出生、家人病重与扶贫督查、验收冲突时,他更为了“大家”舍弃“小家”,毅然选择坚守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白+黑”和“5+2”式的工作,最终不负众望,全面实现户脱贫、村摘帽的工作目标。

   吴xx同志用实际行动和突出业绩践行了一名扶贫干部的责任和担当,也展现了基层干部的奉献敬和敬业精神,赢得了组织和领导的认可。201x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xx县2017年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二、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吴xx同志紧盯制约贫困的关键因素,真抓实干、靶向治疗,务求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坚持摸清贫困家底。他深知“没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扛起脱贫攻坚这面大旗后,他积极携同各部门、帮扶干部深入全镇8个村100个小组456户贫困户家中,调查核实每一户贫困户家庭的基本情况,看“扶贫对象准不准、帮扶措施实不实、脱贫需求清不清、脱贫成效真不真、资金使用准不准、指标数据全不全、政策宣传明不明、群众引导认不认”等;充分征求贫困户意愿及自身发展需要,为每一户贫困户都量身制定了帮扶措施及规划,为后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好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夯实基础设施。他深知“要致富,先修路”,必须破解基础设施薄弱难题,他会同镇供电、交通、水利等部门,多次实地走访、征求民意、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及时跟进,最终实现农网电力改造3个村36个社、通社道路新建9.2公里、生产生活便道新建1.0公里、便民桥新建1座、小板路新建2公里、提灌站新建3座、山坪塘新建13口、蓄水池新建7口,极大解决了贫困群众“出行难”、“用水难”的问题。

   (三)坚持打造长效产业。他深知“要致富、先种树”,必须破解富民产业培育为“零”难题,他会同镇农业服务中心等部门多次研判,提出“学习考察开眼界、拓宽思路促脱贫”思路,多次建议党委、政府组织镇村干部、驻村农技员、第一书记等到先进乡镇学习,获得充分认可并成功践行,极大扩宽了帮扶干部的思想眼界。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种植场或大户+贫困户”等方式,积极引进合作社、大户或种植农场进行联合打造,发展无核沃柑种植200余亩、通贤柚种植300余亩、中药材种植100余亩,不仅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突破万元目标,还通过土地流转及解决就近务工使贫困群众获得稳定收入,增强了全镇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奋斗信心。

   (四)坚持提升内生动力。他深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必须破解贫困户精神贫穷难题,要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除了利用好政策,创造好环境,更重要的是扶贫先扶志,精神扶贫更胜于物质扶贫,如果精神上不能够脱贫,就难以战胜贫困,反而被贫困压倒。因此,他把增强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实现“输血”向“造血”转变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一是切实加强贫困户感恩教育,牢固树立一颗自强感恩的心,克服“等、靠、要”思想。二是积极开展贫困户创业就业技能培训,鼓励贫困户参加培训学习提高技术技能达100余人次。三是积极推选最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贫困户先进典型,并在全镇宣讲。通过这种现身说教的方式,树立榜样示范带动作用,鼓励贫困户增强脱贫信心与决心。四是积极鼓励贫困户参与村级公共事业,夯实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被需要。五是深入开展帮扶“六个一”活动,让贫困户与帮扶部门、镇村干部一起共学一次扶贫政策、共商一次扶贫措施、共叙一次农家话语、共吃一次农家饭菜、共干一次农家活儿、共解一件农家困难。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以此拉近与贫困户之间的心灵距离,建立深厚的感情基础,使贫困户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增强了贫困户主动脱贫意识,逐步培植起“勤劳致富、自强自立、不甘贫困”的勤奋思想。

   吴xx同志用一件件惠民实事的落实,使贫困群众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三、心系群众、倾情帮扶

   2017年,因xx村是脱贫攻坚重点村,吴xx同志被党委、政府调整为该村包村干部。刚担任包村干部不久,吴xx同志发现贫困家庭中的特殊一员—xxx,因为丈夫、儿子相继去世,儿媳改嫁,原本幸福的家庭变得伤痕累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吴xx同志始终践行习总书记“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讲话精神,多次到xxx家庭进行家访,听取其家庭的具体困难和诉求,耐心为其讲解党和政府优惠政策,并与其一道共同规划致富出路,在他的关心和帮扶下,xxx不仅逐步走出生活阴霾顺利脱贫,还重拾生活信心,成为首届“xx脱贫榜样”。

   另外,吴xx同志无论是面对因无房暂居村小破旧房屋类的廖洪位家庭、因丈夫患有胃癌遭受沉重治疗费用类的xxx家庭还是因就学小孩众多而承受昂贵学费类的xxx家庭,无不是以诚相待、以心交心,细心关怀、竭诚帮扶,把他们视为亲人、朋友,带领他们重拾生活信心,同全省、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吴xx同志时刻都站在群众的立场思考问题,与群众打成一片、抱成一团,心系群众、倾情帮扶,做百姓的贴心人,做贫困群众的好朋友,赢得了干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第十三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蘑菇人”走遍全国传授致富术

  年已7旬的李玉,仍然在食用菌产业的一线忙碌着,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2012年以来,他先后率团队深入全国40多个深度贫困地区,每年280余天奔走在河北、山西、安徽、贵州、云南、陕西等地传授种植技术。虽然已经是院士,但在接受采访时,他笑称自己就是一个热爱技术推广的“蘑菇人”。

  全国各地如今有很多李玉团队指导的食用菌产业基地,他跟新京报记者表示,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是他最早进行产业化推广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末,那里相当落后,又是高寒地区,即使种植玉米,产量也不是很好,记得当时也有一些种植木耳的农户,但产量很小。”

  李玉记得是在出差途中看到当地宣传木耳的广告牌,他认为可以来这边试试他潜心钻研的食用菌技术,于是就主动找上门去,帮扶当地农户。经过他和当地村民几十年的努力,如今的黄松甸已成了中国知名的黑木耳之乡,也从贫困县变成了富裕县。

  李玉表示,在黄松甸他投入了很大的心血,带领村民种植食用菌,如今最让他欣慰的是,村里的种植户现在都可以独当一面,“像如今我在贵州的基地,很多技术人员就是从黄松甸出去的,他们现在对技术的掌握已经非常到位,可以传师授业了。”

  为群众服务的赤子之心,换来了当地老百姓深厚的感情与依赖。李玉向新京报记者回忆,有一年他带着日本和英国的专家去长白山开会,当时交通不算便利,他们开车走国道,来到黄松甸时决定下车休息一会儿,没想到自己下车不久,就被当地的村民团团围住了,“大家纷纷过来跟我打招呼问好,有农户还跟我说,‘李老师您到我的仓库看看去,看看我种的木耳怎么样。’说完真就拉着我过去了。”

  看到如此场景,日本专家非常感慨,“他说当时被我和当地村民的互动深深感动到了,觉着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就是真地深入乡村与村民打成一片的人,因为他感受到了农民对我们的亲切。”

第十四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2018年2月以来,该同志接受组织安排,驻夏普吐勒镇红旗村开展自治区“访惠聚”工作。住村以来,其本人以坚决贯彻落实总目标为统领,始终聚焦社会稳定、脱贫攻坚和群众工作三大具体工作任务,努力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不折不扣落实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措施。
  一、仔细排查,精准识别施策
  红旗村原隶属于其纳艾日克村,因本村人口众多,维稳和扶贫任务较重,2017年底拆分为其纳艾日克村和红旗村两个村,属于深度贫困村,计划在2020年退出。2017年红旗村共有110户贫困户,在自治区党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在他的带领下,住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对全村313户群众展开了拉网式排查,逐户走访了解情况。对全村110户贫困户做到每户摸清基本情况、找准致贫原因、明确发展方向、制定脱贫规划、落实帮扶措施,对贫困户反映出来的具体困难,制定台账,或者立即给予帮助,或者积极协调解决。
  二、心系群众,切实为民办实事
  一是解决“住”的问题。积极帮助无安全住房贫困争取易地扶贫搬迁名额,解决贫困户整体易地扶贫搬迁住房不安全和后续产业发展难的问题。使该村所有贫困户均达到住房安全的标准。二是解决“行”的问题。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18年以来,硬化公路5公里,切实解决全体村民出行问题。三是解决“吃”的问题。积极落实贫困户家庭没人最低人均2亩耕地的要求,贫困户调整新增集体土地86,确保贫困户有剩余土地发展经济作物。
  三、依托项目,精准帮扶暖人心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他排除万难,在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实施了到户精准项目。仅今年以来,就落实5项扶贫项目合计资金近50万元;新定植西梅150余亩,落实补助资金7万余元;新建改建庭院经济65户,落实项目资金35.5万元;农村改厕项目60户,落实项目资金6万元,扶贫创业十小店建设补助项目2户,落实项目资金1万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改善了当地群众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差的现状,又能增加群众收入,起到了造福一方百姓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全村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找准路子,带领群众抓产业
  想要脱贫致富,只有发展才是正确的路子。在他的带领下,村两委开展了村情社情调研活动,征集意见。再结合我县和本村实际情况,坚持短长结合发展产业,短期快速增收促脱贫的主要措施是贫困户有劳动力的务必实现一户一就业或自主创业,通过组织培训、解放思想、调查用工需求、了解就业意愿等措施,群众实现稳定就业创业,家庭人均纯收入显著增加;长期稳定实现增收的主要措施有积极发展伽师梅、伽师李等特色林果业产业,全村扩展种植新梅、杏李, 预计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500元以上。三是引导群众积极发展庭院经济,目前全村80%村民完成三区分离或两区分离,基本做到院内有小菜园、小果园和一架葡萄,凡是有棚圈的农户均已养殖了牛羊等牲畜,群众增收明显,尤其是部分贫困户通过养殖牲畜致富。
  五、扶志扶智,重拾生活信心。
  一是通过入户走访、宣讲、四同四送等活动,主动发挥在思想教育、动员、引导上的优势,加强宣传,积极鼓舞群众,坚定群众脱贫信心,点燃脱贫致富理想,让贫困群众在思想认识上从被动的“要我脱贫”转变为主动的“我要脱贫”,破除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二是通过组织输送贫困户参加“听得懂、学得会、能管用”的培训会,着力解决贫困群众没有一技之长的问题,增强致富手段,真正让扶贫方式由“输血式”扶贫转化为“造血式”扶贫。三是因地制宜,积极谋划培育发展适合本村实际的惠民富民产业,特别是我县独有的新梅、杏李等特色产业资源,走出一条特色产业之路,着力破解贫困群众“不能脱贫”难题,激发“我能脱贫”的自信,坚定改变贫困的决心和信心,使群众主动行动起来,摆脱贫困。

第十五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xx,男,xxxx年xx月出生,大学本科文化,现任麻柳乡佛鹰村第一书记。到村任职后,该同志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风貌开展工作。他始终站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与村支两委形成合力,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受到全村上下普遍赞誉和一致好评。

  一、立场坚定、心系贫困

  刚到村上,xx就急切地问:“村里有辍学的儿童吗?有孤儿吗?”直到村里的吴书记肯定地回答“没有!”,他才放下心来。“我就是因为家里穷,很小就辍了学,是党和政府给了一根‘救命’稻草,将我送入军营,现在转业地方,又到最贫困的山区扶贫,如果还有孩子重蹈我的覆辙,我将不会原谅自己。”在xx看来,让更多的人脱离苦海是报答党恩最好途径,也是亲身经历贫困后的理解。佛鹰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拥有公路33.6公里。到村不到一周,xx就把每一条路,每一个角落都跑遍了。他总是担心还有没被识别的贫困户,还有像自己一样需要“救命稻草”的孩子。

  二、攻坚克难、义无反顾

  佛鹰村是全县最偏远的山村之一,进村入社线多、路长,坡陡弯急,这可把刚学会开车的xx为难得够呛,第一次入户走访,这条山路就给他一个狠狠的“下马威”,车一次次在半山熄火,他只好一次次退回山坳重新起步。别人只需要一小时的路,他硬是开了半晌。从那以后,xx多了一个活——学开车。通过半坡起步、弯道倒车、障碍行车等等练习,几个月下来,村里的大小道路都已被他征服。有人给他说,山旮旮里干工作,不会有人看见,不用那么认真,吃完饭溜达一圈就行了。xx没太理会,他把联系方式留给了村民们。只要谁有事,他总会第一时间予以解决;他经常在村里忙到下午2、3点钟才到乡场上吃午饭;他会把赶集晚回的村民一个个送回家……

  三、爱岗敬业、身心投入

  xx是今年x月刚接替“第一书记”工作的。任职后,他不了解村情民情,就找村社干部寻根问底;不熟悉扶贫对象,就逐社逐户登门拜访;不清楚扶贫政策,就四处查阅文件资料。对于扶贫户产业发展情况,他熟悉得像自己家一样;村里的道路哪些地方容易塌方、哪些已经塌方,如何筹资解决,这些他都挂在心间。截止目前,xx已同村支两委一道,为贫困户争取鸡苗、白芨、易地搬迁、“一事一议”等项目、经费共计70余万元;硬化道路5.5公里;修缮道路跨方7处500多个立方;搜集解决群众意见建议30余件……。xx月,佛鹰村还顺利通过省市县抽查、检查和第三方评估验收,成功地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四、精准施策、一心为民

  在村里,xx做得最多的是走访摸底,说得最多的是扶贫先扶志。他是县司法局选派过来的,对民主、法治很看重。每次开会,他都请大家多提意见建议,不管对错,都要坚持论证。有村民反映称自己家也很困难,为什么不能享受扶持待遇?还有自愿放弃易地搬迁政策后又反悔的群众,换种方式称自家房屋被白蚁危害,需要及时解决住房。但真正实地查看后,不是标准不够,就是情况不实。对此,xx用政策武器来回宣传,同农户一道逐一比对贫困标准,又用艰苦奋斗精神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生活。

  佛鹰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普遍文化层次不高,对政策的理解主要靠宣传解释。几个月来,xx先后通过会议和个别交流等形式,宣传解答政策10余场次;邀请普法讲师团、法律顾问开展法治讲座3场。

  组织部门要求村里健全“农村夜校”,xx像发现“新大陆”,兴奋地到处搜集资料,他把群众最需要的知识做成教案,就等着集中时间把它传播出去。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xx同志就是这样,心系贫困山区痴情不改,情牵广大群众无怨无悔,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抒写人生的壮丽诗篇,以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第十六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孙云波,男,新立村新立屯人,今年47岁,家中有5口人。父亲年迈多病,卧床不起,儿子刚刚初中毕业,女儿正在读研,家中有17亩地,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孙云波夫妻二人在外打工,家庭十分困难。2014年,被精准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一、转变思想,因人施策。

  自从孙云波家庭被精准识别以来,新立村两委、哈理工驻村工作队以及帮扶责任人多次到其家中与其谈话交心、调查摸底,积极宣传讲解党和国家各项扶贫政策,帮助其分析致贫原因。在询问了解具体情况后,帮扶干部分析出经济来源单一,没有致富思路,缺乏技术,成为他脱贫致富的主要制约因素。扶贫干部首先解决的是孙云波的思想方面的问题,其女儿的学习成绩比较好,因经济情况曾经多次想让女儿放弃学业,通过与其谈心,最终从不支持女儿读书深造,转变为大力支持,目前其女儿已经攻读到研究生学位。

  二、掌握技术,吃苦耐劳。

  扶贫干部了解其具有一定的木工基础,通过多方努力和帮扶,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确定通过提升他的木工技术,和其妻子学习油工技术为该户脱贫的新思路。通过培训和自身不断努力实践,树立了肯钻研,肯吃苦的意志品质,同时具备了较强的技术能力,目前已经能独立完成木匠和油工相应工种要求,实现打工从零工到技术工的转变,家庭收入也有了较大地提高。

  三、充享政策,无后顾之忧。

  几年来,通过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乡党委政府、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的关心和帮助,“就业扶贫政策”、“健康扶贫政策”、“危房改造政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产业扶贫政策”“自来水改造”、“小额贷款扶贫政策”等各项扶贫政策都在孙云波家庭得到了体现,木工技术得到提升,家里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危房得到了改造,医疗养老获得了保障,父亲得到了医疗救助,扶贫产业项目得到分红,家庭生活质量发生了极大变化,于2018年10月通过审核顺利退出贫困户行列。

  面对困难,孙云波没有“等、靠、要”思想,而是干劲十足,敢闯敢拼敢创,充满拼搏实干的能量,生活质量和获得感明显提升,最终走出了自己的脱贫致富之路。

第十七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_教授,现任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中药材种植养殖与加工研究所主任,药用植物及栽培教研室副主任。2000年,贵阳中医学院与贵阳市科委合作在贵阳药用植物园成立“贵阳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中心”,_教授作为特派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了_省各区县市中药材生产的指导和域内中草药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为指导_中药材民族药材技术的规范化生产,带领其中药材种植技术团队走遍了_各县区中药材发展乡镇及中药民族药生产企业,作为中药民族药行业专家服务我省中药民族药整个产业链,提供了技术上的有力支撑,为_中药民族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_教授带领专业技术团队开展了“_太子参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_何首乌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苗药头花蓼野生变家种及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宽叶缬草优质高产技术研究”、_省中药现代化重大专项“_半夏、续断、淫羊藿等七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及保护抚育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半夏、续断、淫羊藿等八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及保护抚育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_省中药现代化专项“国家濒危药用植物坚龙胆的野生

  驯化试验研究”、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半夏、续断、淫羊藿等七种药材规范化种植及保护抚育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等重要课题的攻坚研究工作。作为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贵阳市科技局科技特派员指导了“丹参、黄精、银杏、灯盏细辛等7种原料药材种质资源研究及繁育基地建设”等一系列项目的研究与建设任务,科技服务产业卓有成效,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应用。

  多年来,_教授依托自身专业优势和贵阳中医学院生药研究与服务平台,致力于中药民族药资源调查和育种研究,反哺教学,服务社会,助力扶贫,成效显著。

  按省委省政府“中药产业发展规划”精神,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贫困山区扶贫的主要抓手。_教授积极参与_省脱贫攻坚工作,为_中药民族药规范化种植技术出谋划策,长期深入田间地头指导药农发展中药材种植,先后为省内石阡县、松桃县、七星关区、织金县、大方县、西秀区、紫云县、施秉县、剑河县、雷山县、乌当区、修文县、册亨县等县区的中药材生产提供系统性技术咨询80余次、现场培训120余次,参加培训群众3000余人次,通过现场培训和指导,不断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如在紫云板当镇、大营乡、猫营镇,六枝木岗镇、堕脚乡,西秀区杨武乡、旧州镇,关岭县普利乡,修文县六屯

  镇,石阡县平山乡,大方县羊场镇等大批乡镇协助推动产业发展,积极探索

  “公司+农户”的模式,指导建立黄精、丹参、天麻、半夏、太子参、头花蓼等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5000多亩,推广种植面积累计达100余万亩,解决10000余人的贫困户就业,带动500多户贫困户脱贫,实现户均年收入增加8000元以上。除进行种植、管理、加工技术上的指导外,还利用长期教学科研形成的供销信息和广泛的社会资源,为群众解决产销问题,切实为偏远山区贫困群众解决了后顾之忧。他充分发挥中药材种植专业技术优势,深入地方政府、企业、基地、乡村及田间地头对企业、合作社、农户进行深入细致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与咨询,在品种选择、种植与加工技术、市场信息等中药材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给予相应的技术支持且不求回报,为_省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十八篇: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

  _,男,汉族,1977年出生于_县_镇_村,小学毕业后辍学外出务工,在_漳州创办太尔科技有限公司并成功上市。在商海打拼的_时刻不忘家乡发展,竭力捐资助学,为_脱贫攻坚作出积极贡献。

  “脱贫攻坚需要多方发力,作为一名从_走出去的企业家,我应该尽一份力!”

  1990年,小学毕业、年仅13岁的_揣着奶奶借来的50元路费,离开家乡,跟着老乡前往海南打工。干过搬砖、扛钢筋、清理下水道的脏活累活,学过武术,当过武术教练,积累一定的人脉和经验后,与朋友一起创立太尔科技有限公司。_年,_率领太尔科技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成为骨传导声学领域第一股。

  回望外出打拼的轨迹,_无限感慨地说:“咱们_人吃得苦!”正式凭着这一股拼劲儿,_在_漳州打拼成一片天地。作为从_走出去的企业家,他时刻关注家乡的发展。从通高速到建机场,从红叶节到全域旅游,从_脆李到农产品开发,家乡的每一点变化都让_兴奋不已。_年,党中央作出扶贫开发部署后,_更关注家乡脱贫攻坚工作。_年10月17日,在全国第二个扶贫日活动中,_委托县人大活动办为困难群体和孤寡老人一次性捐款500万元。

  “知识是战胜贫穷的最好利器,作为一名曾经辍学的打工仔,我有责任帮助家乡贫困大学生!”

  _年6月,_县人大常委会在开展“代表主题活动”中,向各级人大代表和_籍企业人士发出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倡议。远在_漳州的_从网上得知消息后立即与_县人大活动办取得联系。

  “因为早年辍学,我深知失学之苦。”_动情地说,“作为从_走出来的企业家,我愿意以个人名义资助家庭贫困的高中应届毕业生。”随后,县人大常委会活动办会同县教委和相关学校对符合条件的高中应届毕业生进行筛选,拟定资助名单。为让企业家的资助真正惠及贫困大学生,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谭观银亲自率队走访拟资助学生家庭,取消不符合条件的资助对象3人,因确实困难新增加2人。当年,35名大学新生获得每年6000元的资助,共资助4年。第一批获资助的学生均出自_中学、官渡中学等_本地中学,目前正在西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就读。

  今年高考结束后,官渡镇店子村11组魏洪燕考取成都理工大学,因父母双双残疾,拿到通知书的魏洪燕却高兴不起来。得知魏洪燕的家境后,_承诺资助其完成大学学业。像魏洪燕一样,全县65名贫困大学生新生获得_每年6000元的资助,共资助4年。去年以来,_捐资助学金额达240余万元。

  “扶贫先扶志,作为一名在外打拼的创业者,我用自身经历激励家乡学子!”

  为让贫困大学生走出大山,用知识改变命运,_在捐资助学的同时,更关注资助对象成长成才。_年3月和8月,_两次专程回到_,走访资助对象家庭,与贫困大学生座谈。

  “贫困是暂时的,我们要有信心和决心摆脱贫困,你们当务之急是要念好书,学好知识,掌握本领,用自己的智慧为家乡和家庭作贡献!”在与_中学贫困学生座谈时,_一遍遍鼓励贫困学生发奋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

  为适时了解掌握资助对象的读书情况,_与近百名贫困学生建立了微信群。_每天都要抽时间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虑,鼓励学生立志成才。抱龙镇泉水村5组高达品的父亲瘫痪八年之久,一家三口全靠母亲种地为生。成绩优异的他今年高考被厦门大学临床医学院录取。说起填报医学院的初衷,高达品含着眼泪说:“_叔叔的励志故事让我很感动,我要学好专业为像父亲一样的病人服务,回馈社会。”

  反哺家乡在路上。_表示,资助家乡贫困大学生是他的第一个愿望,他还希望在_建设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和一家三甲医院,切实改善家乡人民的就学和就医条件。

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材料集合18篇

https://m.huxinfoam.com/zhichangzhinan/247995/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正在看